政府信息
公开指南

政府信息
公开制度

索引号: 016004639/2020-00032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2020-06-0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公开范围: 面向全社会

宝鸡市财政局2018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 2018-05-07 17:48:00 浏览次数: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市财政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和经济发展“三大变革”,贯彻积极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努力在加快财政追赶超越上有新举措,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有新作为,在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上有新成效,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上有新进展,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气象,为我市加快“四城”建设、全面建设最具幸福感城市提供坚强的财政保障。
    一、提高站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全市财政系统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自觉强化“财”服从服务于“政”的意识,把尽职尽责作为根本政治担当,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法治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着眼全市发展大局思考、处理和解决财政问题,充分发挥财政的基础性、支柱性作用,增强财政资源配置的导向性、精准性,突出财政分配的公共性、公平性和持续性,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决策部署转化为财政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加压奋进,着力加快财政追赶超越步伐
    围绕财政收入增长8%的预期目标,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和税源结构,稳步提高税收占比、财政收入占比“两个比重”,多措并举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奋力推进财政发展总量追赶、质量超越。
   一是提速财源建设。针对当前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隐性成本高、投资融资难、利润空间窄、研发投入少等难点问题,报请市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若干财税措施的意见》,围绕减轻税收负担、加大收费清理和降费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多渠道融资等方面,着力抓财源、兴实体、强产业,千方百计挖潜力、拓空间、强征管,全面提升将税源、税基转化为财力的水平。
    二是加强税收征管。聚焦重点抓收入,有针对性地加强重点行业、重点税种、重点区域税收征管;同时,要主动作为拓展财政增收空间,按照“一企一策、部门联动”的思路,重点探索加强总部经济税收征管,发挥总部经济带动效应。
    三是加力争取资金。抢抓今年国家增加均衡性转移支付、科技、扶贫、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投资的机遇,争取项目应更多的体现市县政府的意愿和意图,围绕中心重点筛选项目,加强联动,多渠道、多层次争取资金,全市争取中省资金既要在总量上有较大增幅,又要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有所突破。
    三、聚焦发力,着力保障打好“三大攻坚战”
    一是严密防控政府债务风险。坚决“堵住后门”,规范举债融资行为,全力做好政府债务审计工作,特别是对存量隐性债务,要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积极研究稳妥化解的思路和措施,确保不发生债务风险。坚持“开好前门”,保障合理融资需求,抓住国家新增项目收益债券的机遇,围绕土地储备、收费公路、生态环保、乡村振兴、保障性住房、公立医院、公立高校、交通、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等领域,主动谋划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发行项目收益与融资自求平衡专项债券。加快债务置换进度,年内全面完成存量债务置换,积极缓解偿债压力。抓好PPP项目库集中清理,确保库内项目严格规范,为项目落地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外资贷款利率低,期限长、技术创新和示范带动作用强等优势,围绕绿色低碳发展、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教育等贷款安排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外资贷款支持经济发展。
    二是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把推进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改善基本民生等工作相衔接,完善财政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足额落实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民生支出,积极助力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特色农业品牌,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条,带动贫困人口脱贫。推进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田园综合体试点,支持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及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更好发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和平台作用,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大扶贫等涉农资金整合和监管力度,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确保资金规范安全高效使用。
    三是突出抓好污染防治。统筹整合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好市政府治霾行动计划和新一轮三年保卫蓝天行动,支持工业减排、散煤整治和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污水处理厂建设、重点支流污染治理、渭河市区段生态治理、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等,持续提升生态宜居水平,确保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不断增加,助力打造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宝鸡。
    四、多措并举,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效益
    一是突出支持产业集群发展。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制造业“一城四区”发展目标,抓好工业发展、汽车产业、军民融合、科技创投等产业类子基金搭建和投放,积极对接国家和省级新材料、大数据等产业投资基金,统筹落实技改扩能、园区建设、本地配套等一系列财政奖补政策,着力支持工业重点产业强链、补链、延链。围绕引爆文化旅游产业,搭建文化、旅游2支产业类子基金,推动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更加注重财政支持方式的市场化,更多运用产业基金、股权投资、担保代偿、PPP等市场化的财政支持手段,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形成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供给体系。
    二是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配合做好市融资担保公司增资扩股工作,实现注册资本不少于15亿元,提高其为重点项目和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能力,实现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县域全覆盖。探索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与合作模式,引导金融机构、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军民融合、国企混改,增强直接融资能力。
    三是大力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加大降费和收费清理力度,规范涉企保证金,健全收费、基金动态管理和常态化监督机制。加大人才引进、科研经费投入、创业创新等财政奖补政策力度,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人工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物流成本等,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五、加力增效,着力深化财税领域重点改革
    一是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改革。按照中省部署,以绩效管理为核心,紧扣预算编制、执行、监督整个链条,紧扣收入组织、资金使用、政策落地、工作落实、机关运转、行政效能等重点领域,强化制度支撑、信息化支撑、“两基支撑”,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重塑财政资金分配机制,在财政支出上由“重投入”向“重绩效”转变,修正、调整、腾退不可持续和无效低效的支出项目和政策,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把短板补齐、把弱项变强。全面建立起“要用钱先评审、怎么用公开晒、没用完全收回、好不好要评价、评价结果要挂构、用得不好要问责”的管理机制,稳步扩大预算绩效事前评审、事中跟踪、事后评价范围,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实现预算绩效管理市级单位和县区财政全覆盖。
    二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按照全口径预算管理要求,继续加强政府“四本预算”统筹,同时加大项目预算、跨部门资金、部门内部资金的统筹整合力度,集中有限财力保障好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市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重大事项的落实。推进统一预算分配权,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严格执行人代会批准的预算,严控预算调整和调剂事项。实施中长期财政规划,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在财政平衡方式上从“静态平衡”转向“滚动平衡”,以“时间”换“空间”。加快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推进预算科学精准编制,增强预算执行刚性约束。
    三是落实中央税制改革部署。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合理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逐步提升直接税比重。改革完善增值税制度,进一步健全增值税抵扣链条,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调整部分消费税品目征收环节和收入归属,健全间接税体系。培育地方主体税源,积极开展主要品目消费税、车购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情况调研,理顺税费关系,逐步建立稳定、可持续的地方税体系。
    四是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按照中省统一部署,深入调查研究,加强部门配合,提出市以下改革实施方案,做好省上相关领域改革承接工作,合理划分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逐步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要加大财政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提升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理清、明确均衡性转移支付的支出内容和范围,凡是符合均衡性转移支付支出内容的,不再安排专项转移支付资金。
    五是推进法治财政建设。按照中央关于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的改革部署,积极改进完善预决算报告、草案编报工作,提高预算信息公开工作的及时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大力开展预算法、政府采购法等财经法规普法教育,增强系统内外、社会各界对财经法规的知晓度、敬畏心。优化财政监督力量和手段,重点加强对收入质量、政府债务、政府采购、扶贫资金、环保资金的监督检查。
    六、突出重点,着力提升城乡发展均等化水平
    一是大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农村投入比例;把财政支持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放在乡村,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加大对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支持;推进涉农资金行业内整合与行业间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增加县区自主统筹资金空间。
    二是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积极争取省级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专项资金、新型城镇化发展基金,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建立多渠道筹措机制,加大激励奖励力度,提高县域经济园区的承载能力和造血辐射功能;坚持内培与外引并举,支持县区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和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大力支持县区狠抓园区建设,做大做强产业化项目,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各类产业园区由企业集中向产业集聚转变,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创新型转变,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三是大力支持办好民生实事。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发挥好财政的调节作用,着力优化资源配置,财力安排更多的向弱势群体、贫困县倾斜,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持续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围绕民生“七有”目标,着力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住房、创业就业等基本民生支出,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需要与可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考虑财政承受能力,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承诺,使民生保障更加公平、更可持续。
    七、改进作风,着力提升财政综合管理水平
    一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市全面从严治党各项部署,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央八项规定和实施细则精神,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严格按照党章党规党纪办事,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基层的鲜明导向,探索“党建+”等贴近党员思想工作实际的党建新模式,丰富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抓党建、带队伍。
    二是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从严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推行清单台账管理,实行履责纪实制度,加强督导检查,严格目标考核,把管党治党的责任压力传导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干部。用好治标利器,始终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发现一起,处理一起,严惩不贷,绝不手软。夯实治本基础,坚持抓好革命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充分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教育党员干部。
    三是注重提升干部能力素养。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落实”活动。在大学习方面,市县要采用请进来授课、进高校跟学、走出去取经、新媒体网络教育等多种方式,多层次多维度提升财政干部能力素养。在大调研方面,强化问题导向,聚焦深化改革最前沿、保障改善民生最急需、制约创新发展最迫切的难题和关键性问题,采取局党组成员领衔包抓、分管科处室具体落实的方式,给每个科室、单位确定1-2项针对性、目的性很强的调研课题,通过调研、学习,创新思维和方法,提出具有系统性、前瞻性、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措施,形成较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以开阔干部的视野,增强干部解决难题的能力,并为实现财政追赶超越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在大落实方面,要以“马上就办”要求释放管理效能,以“工匠精神”加强财政精细化管理,以“全员清单”提升干部执行力,以“财政云”平台建设提升财政信息化和服务水平,全面提高财政行政效能。